控制类战法的合理搭配是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之一。通过缴械、震慑、挑衅等效果限制敌方输出或行动,能够有效削弱对手的战斗力。常见的控制战法包括威谋靡亢、纵兵劫掠、卧薪尝胆等,需优先分配给高发动率或具备先攻特性的武将,例如关羽、赵云等。队伍中至少配备1-2个稳定控制战法,可大幅提升容错率。

控制阵容的核心在于战法联动与速度调配。例如箕形阵能降低敌方主将输出并保护己方副将,配合盛气凌敌的缴械效果可形成双重压制。速度属性决定了控制生效的优先级,建议为控制型武将配备白马义从或先攻兵书,确保先手优势。若队伍缺乏硬控,可考虑搭配混乱、虚弱等软控手段,如贾诩的自带战法神机莫测,通过干扰敌方战法发动间接实现控制。

程普的被动震慑、SP诸葛亮的战法概率提升均为优质选择,而左慈的规避效果也能变相减少敌方有效输出。三势阵或武锋阵可强化队伍稳定性,尤其适合依赖主动战法的控制流派。注意避免控制战法类型重叠,例如同时携带多个震慑战法可能导致效果浪费,应混合搭配缴械、技穷等不同机制。
后期转型需提前规划控制链的延续性。例如开荒阶段使用蔡文姬的群体治疗+减伤,中期可替换为草船借箭的净化与回复,确保控制与续航平衡。面对高爆发队伍时,抚辑军民+暂避其锋的减伤组合能有效支撑控制武将的生存。敌方若携带净化类战法,可通过高频控制或禁疗手段反制,例如程昱的十面埋伏兼具禁疗与真实伤害。

实战中需根据对手阵容动态调整控制策略。对抗速攻队时优先压制主将,而对阵法系队伍则侧重技穷与沉默。地形与兵种克制也会影响控制效果,例如枪兵对骑兵的天然克制可放大震慑战法的收益。通过战报分析敌方弱点并优化战法顺序,是提升控制效率的必要步骤。